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对外宣布要以24亿美元(折合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商务部曾明确要求可口可乐公司在并购中提案避免垄断,却没有得到可口可乐积极响应,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以涉嫌垄断正式否决此次并购。历时197天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终于以汇源价值由24亿美元跌至8.5亿美元为结果告一段落,朱新礼的身价也随之狂跌6亿多美元。

看起来,强大的民意似乎撼动了利益的驱使,保卫民族品牌的呼声和坚决反对垄断的决心为推进中国市场化进程和鼓励国际化市场竞争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都仅仅只是表面现象,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于此次并购的否决在客观上达到了对于金融套利企图的一次成功狙击。

可口可乐在2008年9月对外公开其收购汇源的计划,在此前的几个月当中双方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磋商。彼时正好是金融海啸端倪初现之际,在当时选择出售汇源恰是实现金融套利的最好时机。汇源、可口可乐及整个套利计划的背后推手对于此“天时”早已了然于心,因此,汇源的战略投资机构才动意此并购案。可口可乐当时提出的收购价格为每股12.2港元,收购消息披露后,汇源当日股价从4.14港元高开至10港元上方,报收10.94港元,涨幅164%,盘间曾到11.28港元,涨幅172%,汇源总市值由60.8亿港元陡然升值至165.7亿港元。

以目前汇源对外公布的股权结构看来,朱新礼持最多占41%,其次是达能占23%,荷兰银行、华平基金、富达国际各占7%,余下的15%为公众持股。金融套利的主角是谁已经不再重要了,发现金融海啸趋势适时推出套利行动,在乱世中聚敛财富才是硬道理。国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模式在汇源的股权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如果并购以24亿美元成交,朱新礼将能得到9.84亿美元(折合73.47亿港元),而达能则可以拿到5.52亿美元(折合41.22亿港元),由于这两者是最大的持股方,只要双方同意出售收购就可能实现。汇源几十年才能得到的收益通过一个并购交易就到手了,金融套利的实质便在于可以使套利方快速实现收益。而对于汇源重要的战略投资机构达能来说,如果并购实现则是一箭三雕的美事——除了能够套取巨额利益,还消灭了自己在饮料行业竞争对手,可能借可口可乐之手成功扼杀了汇源的品牌。

如此看来,以汇源品牌实现金融套利的确是持股方特别是战略投资人的一笔如意算盘。这一次汇源并购案的目的也是要在金融海啸的浪潮中以汇源品牌实现金融套利,试图用虚拟经济的形式抛开实体经济进行金融操作实现套利。

但是,套利人物最清楚其资产的真正价值,于是,当商务部否决了该并购之后,汇源的价值利益立刻缩水至并购案提出前的水平。2009年3月17日,汇源股票收于10.3港元,18日在交易时段突然停牌,停牌前股价已暴跌19.42%。20日复牌交易后股价跌落42.17%,开盘即跌52%,盘间最低则出现了3.88港元的低价。21日汇源股价收于4.33港元较收购前4.14港元的股价仅一步之遥。

一路走来,汇源几次寻求金融合作的出路似乎都不顺利但也有惊无险,早年以汇源为实体与德隆的合作失败并没有因为德隆旗舰的沉没殃及汇源,朱新礼也可说是汇源的一员福将,然而这一次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则使朱新礼即将到手的73亿港元灰飞烟灭。相比之下,可口可乐股票在并购否决后出现的小幅上扬不得不让人对于其收购汇源的意图转变和强大的公关手段浮想联翩。作为跨国大公司,可口可乐的游说功力绝对是不可低估的。并购案最终尘埃落定使可口可乐在半年之内避免了用12块钱的“冤枉钱”去购买现值只有4块钱的汇源股票,有一个人却正在背地里偷着乐呢,这个人就是可口可乐最大的个人股东——巴菲特。

话题:



0

推荐

童媛春

童媛春

16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国际资源学者。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于1990年成为美国安然公司顾问,1993年成为美国安然国际有限公司首任驻华首席代表,1995年进入美国PVM石油经纪集团并在安然美国总部工作,1996年后长期从事国际资源研究,管理,贸易,投资和咨询工作。现任香港联中资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拥有近二十年石油等国际资源领域业务发展与管理经验,十多年与世界超级能源公司合作开展业务的经验。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16篇